第4章崇仁深造

小说:情殇大明 作者:陈代平

见此情景,吴秀美醋海翻波,她极为酸楚地冷冷笑道:“好你个朱懋恭,你还真是个大情种呀,竟跟江梅英到宝山私会,你没有廉耻,毫不忌讳男女有别,如此,不但玷污了建阳宝山的美丽风景,而且还亵渎了我们考亭书院的姣好名声……”</p>

游立本也随即跟着大声笑道:“什么男女有别,授受不亲?什么食不连器,坐不连席?这种男女礼教的旧时规定,它只是限制从不谋面的男女私会,而不制约像朱钦、江梅英这样的师兄、师妹。”</p>

“师兄、师妹就可以不分男女,不顾廉耻地苟且相会,莫非是你游立本的祖上习惯这样,可我们朱、吴两家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我们的双亲早有约定,学成返乡之日,就是儿女的完婚之时。”</p>

“是你吴小姐高看我朱钦了,我们朱家在邵武根本谈不上什么名门望族,不错,我的父亲朱祁明确实和你的父亲吴德明签订了儿女婚约,可她江梅英是我朱钦的师妹,我们师兄、师妹的所言所行磊落光明,根本就没有你吴秀美所想象的欠妥之处。”</p>

此时,江梅英跨步来到了吴秀美的近前,她长吸了一口气后又轻声耳语:“就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你吴秀美凭啥和他朱钦婚约在先?不就是凭自己有个当知府的好父亲,我江梅英不是不承认你们吴朱两家的婚约协定,师兄他才貌双全,就今后也不可能光在你吴秀美这一颗歪脖子树上活活吊死,余言多说无益,妹妹点到为此,姐姐可否掂量、斟酌?否则,姐姐不但得不到我师哥朱饮的心,还有可能成为弃妇,独自惜影,有此苦果,终身痛悔,姐姐可想好,妹妹之所言又是否道理?”</p>

听了江梅英的一番话语后,吴秀美痴呆半饷,她好久才从嘴里挤出一句:“妹妹言之有理,秀美定会认真考虑。”</p>

江梅英太不简单了,她不但是邵武和平书院的少有才女,而且还擅长揣测别人心理。然,吴秀美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还有自知之明,她一改先前的独尊、傲慢脾气,转而低头向着朱钦和梅英道歉赔礼。</p>

朱丹见此一头雾水,暗忖:这又怎么可能?一个靓丽、倔强、执拗的知府千金,又哪会那么容易被情敌的几句话语打倒、击垮且心甘情愿地甘拜下风,如是这般,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然而,朱丹在佩服江梅英的同时,她的心里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溜溜酸楚。</p>

见妹妹傻愣愣地杵在一旁目瞪口呆,朱昶微声笑语:“你就好好学学人家江小姐吧!她就轻言轻语地和秀美姑娘耳语了几句,那紧张的气氛顿时缓解,还使得傲慢的知府千金心甘情愿地道歉赔礼……”</p>

“好了,哥哥的话语还没完没了……”朱丹显然不瞒哥哥朱昶如此夸耀梅英小姐。</p>

“我哪有没完没了,妹妹还真是胡说八道!”</p>

见朱家兄妹拌嘴、怄气,游立本为缓和紧张气氛,连忙建议大家到建阳的卧龙山上去走走瞧瞧。</p>

尽管游立本想方设法地让朱丹高兴,可朱丹就是不予理睬,还在众人的面前奚落、讽刺。</p>

朱昶对此严厉呵斥,可朱丹却十分委屈地嚎啕大哭。见是这般样子,大家只好下山,返回书院。</p>

转眼至成化元年(1465),朱钦在建阳考亭书院完成学业,返乡后的他遵从父亲和邵武知府三年前的儿女婚约,与吴秀美结为秦晋之好,没过多久,朱钦又在年迈姑婆朱彩玉的力持下,同师妹江梅英喜结良缘。</p>

成化二年(1466),朱钦在岳父吴德明的大力推荐下,与妻子吴秀美、江梅英以及建阳的朱昶和游立本到江西崇仁书院受业于“崇仁学派”创立者吴与弼的门下。朱丹也想进崇仁书院深造、学习,无奈父亲坚决反对,她只能帮助父亲打理书院。在江西崇仁书院的这段时间,朱钦常与江西广信的娄谅和山东曲阜的王岳处在一起,三人的情谊十分深厚。</p>

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明崇仁县莲塘小陂(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东来乡)人。</p>

吴与弼六岁入学,七岁学对句,八、九岁在乡学读书时,即已崭露头角,对文学、天文、律历、医卜均有涉猎。十六岁学诗赋,十八岁习科举之业。永乐已丑年,他年方十九,赴京侍奉时任国子监司业的父亲,得拜明代“三杨”之一的冼马杨溥为师。其间,在父任所处获读朱熹所编之《伊洛渊源录》,自谓“睹道统一脉之传”,“于是思自奋励,窃慕向焉,而尽焚当时举子文字,誓必至乎圣贤而后已”。谢绝与人交往,独处小楼二年,专心攻读《四书》、《五经》和洛学(以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闽学(以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为首的学派)两个学派的语录,无意进入仕途,决心以讲授理学,传播程、朱哲学思想为己任。</p>

永乐九年(1411),吴与弼奉父母之命返乡完婚。在乡里,他一切行动都遵守儒家的礼仪规范。每次到京探望父亲,穿的都是布衣旧鞋。中年以后,家境日贫,他亲自下田耕作,自食其力。对不义之举,一概不为;对不义之财,一概不取。所以,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而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且谆谆教诲。甚至自已省吃俭用,以招待弟子食宿,维持学员生计,崇仁书院也因此而远近闻名。其学生胡九韶说“惟先生遇患难仍能学习、进益,别的人则不免意志颓唐而懒怠下去。”</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吴与弼一生不应科举,讲学家乡,屡荐不出。</p>

正统十一年(1456),御史陈述又荐举他入阁讲学,帝下诏江西巡抚韩雍前往礼请,他又辞谢不出。</p>

天顺元年(1457),大臣石亨与大学士李贤上疏荐举,并派人前往征召吴与弼进京。第二年五月,授为左春坊左谕德,他上疏请辞。英宗召入文华殿,咨询其因,他以“浅陋之学,衰病之躯,有负期待之重,岂敢窃禄为官”力辞。后又多次上疏辞职,并由其子向吏部告以病重,才得以获准。辞官归里后,在呈英宗的谢表中力陈十事,说:“一曰崇圣志,二曰广圣学,三曰隆圣德,四曰子庶民,五曰谨命令,六曰敦教化,七曰清百僚,八曰齐庶政,九曰广言路,十曰君相一德同心。”词语恳切,获明英宗嘉许,派人护送回乡,并命地方官按月支给仓米,以示关怀。</p>

吴与弼的理学,“上无所传”,自学自得,身体力行,他的理学思想,概括起来有四:即天道观、性善观、践行观、苦乐观。</p>

吴与弼所开创的“崇仁之学”,对明代学术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同时,他发起了明代天朝历史上的第二次文化下移,后终由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推动并完成。而此前,吴与弼推动了天朝文化教育的纵向传播,使儒学由上而下走向社会下层民众,走向下层工农商贾,其意义重大,全民受益。加之,王阳明的老师娄谅又是吴与弼的得意弟子,由此众多专家学者均认为吴与弼创立的“崇仁之学”才是中华第二次文化下移的真正开始。</p>

成化四年(1468)春,吴与弼病魔缠身,而此时恰逢是大明各地的试举时间,因学业未完,朱钦、朱昶、游立本、娄谅、王岳等人欲放弃此次的举子考试,先生吴与弼认真开导,并强忍病痛给学生加班、加点,最终朱钦、朱昶、游立本、王岳等学员皆高中举人,入京都国子监继续深造,而娄谅同学却选择留在书院,一则可以完成学业,为在家乡广信创办分院打好基础,将先生的事业发扬光大,二则可与先生家人一起照顾他的身体。可就在成化五年(1469)的清明时节,先生吴与弼带着对书院的牵挂和对浙江宁波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崇仁学员的殷切期望,一命呜呼,溘然长逝,人们纷纷吊唁,以示悼念。</p>

江梅英和吴秀美没有进入京都国子监陪伴朱钦,因为她们怀孕留在邵武芹田陪伴公公、婆婆,并且照顾年迈的丈夫姑婆朱彩玉。朱彩玉满脸喜悦,整天乐呵,她就希望俩侄孙媳能给朱家续添香火。可当俩侄孙媳在同一天各生下一男婴时,朱彩玉却因为太过兴奋而猝然离世。</p>

然而,吴知府、江先生却要亲家、亲母给儿子朱钦写信,只报朱家喜讯,不报朱家噩耗,怕的是他们的金龟婿大喜大悲过后影响身心,对日后的科举考试极其不利。</p>

成化八年(1472),朱钦在在京都国子监的学业已满,此时又恰好遇上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他不负众望,进士及第,而朱昶、游立本、王岳的科考成绩也都不错,榜上有名。</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4 http://www.huixiaosh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cript>var mobileAgent = new Array("iphone", "ipod", "ipad", "android", "mobile", "blackberry", "webos", "incognito", "webmate", "bada", "nokia", "lg", "ucweb", "skyfire"); var browser = navigator.userAgent.toLowerCase(); for (var i=0; i<mobileAgent.length; i++){ if (browser.indexOf(mobileAgent[i])!=-1){ if(window.location.href.indexOf('//www.') > 0) { window.location.href = window.location.href.replace('//www.', '//m.'); } break; }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