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出现了专注于自己口碑的小摊,例如“陈家大饼”“李家大米”人们去买都说要去陈家要去李家,太乙看着觉得这两个部落办的市集非常的成功,还和大禹提过,大禹看过后也觉得十分的好。</p>
于是这两个部落共通的市集又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小摊也渐渐多了起来,种类也越来越多,市集办的越来越大,很多不是这两个部落的人也渐渐在这周围住下了,聚集了许多商人。</p>
太乙看到这场景有些感慨:“没想到这市集竟然是这么一点点变大的,想我第一次来还没这么多人,现在人多了东西也多了,这两个部落的融合做的很成功啊。”大禹也赞同的点点头。</p>
“我当初也没想到竟然能有今日这副景象,最初也就觉得这样也方便两方的交易,这下不止是两方了,这一片整个地区都方便了,不过另一个就不是这副景象了。”大禹有些头疼的看着那些文书。</p>
半米高的文书都是另一个被融合的部落写上来的,随便一翻就是部落里出的状况,各种状况,今日北边的人去拿了南边人的才,明日南边人弄脏了北边人的水,两方谁也看不顺谁。</p>
都看不顺能有什么办法呢,那就写文书给大禹,让大禹为他们做主,刚开始的几日还好,也就一两封,到了后面几日,每日大禹都能收到这么多的控诉文书,且两方说辞还不一样。</p>
大禹也没办法从文字中判断到底是哪方的不对,大禹还让两个部落办市集,想像第一个部落一样,可没想到,参与市集的人少之又少,参与的都是发起的那些人,不情不愿的。</p>
甚至还出现了“不卖给南边人”“不买给北边人”的情况,市集都快成为两边部落的泄愤处了,指桑骂槐的现象增多,这下也没有人拿东西去市集卖了,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双方吵架的“武器”。</p>
闹到不可开交的时候大禹去了这个部落,试图为他们调节,可大禹去了后看到的景象是双方客客气气的相处,怕是碍于大禹在,不好撕破脸皮,无法,只好让太乙去暗中观察。</p>
太乙一去就去了七天,明察暗访,这才明白了为什么这两个部落合不来,其实一开始时两个部落都是很友好的,但是因为一些习俗问题,让两方误以为对方来者不善,然后互相记仇。</p>
太乙知道了之后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和大禹说:“以后融合部落的话还是要看看他们的习惯合不合不来,这两个一直在吵得部落就是因为一些风俗习惯而互相误会了,解开就好了。”</p>
大禹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是我考虑不周,强行融合那两个部落,我这就写个告示。”大禹便急匆匆的把原有写了下来,让人连夜贴到那两个部落里去,告示很快被两个部落的首领看到了。</p>
知道是误会之后双方很快就和解了,还办了酒宴,请了大禹和太乙,毕竟他们也是因为大禹的告示才知道这是一场误会,知道了原由才能化解,把酒言欢。</p>